就业指导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新版>就业指导>正文

金融危机之下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9日 00:00点击数:
金融危机之下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
   中华泱泱大国作为世贸组织之一,在享受国际交流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这场金融危机也必定要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分享”,正所谓中国的一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危机,与全世界的劳动者一样,中国的劳动者也必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挑战与竞争。下岗,失业,没有收入,听起来多么残酷的字眼,全部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再说目前刚刚步入社会或者是正要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正是生于八九十年代交叉口,上世纪末被称为祖国花朵的一代,如今学业终于完成,即将成为社会主力军的时候,却赶上了金融风暴,即使称不上是风雨飘摇的年代,也的确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三秋之季。
   21世纪正向第二个十年过渡,在这个非常时期,中国的就业难,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更难,缘由何处,究竟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就业陷入如此尴尬的局面,仅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一、十年扩招,“天之骄子”早已摘掉神秘光环。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学生尚是稀缺之物,正是所谓“天之骄子”。当时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光宗耀祖,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个部门人才紧缺,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引导着无数学子的大学梦,大学意味着一个好工作,大学意味着一个锦绣的前程。
现在从十年前说起。就是上面所说的97年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当时政府面临如下几个难题:1、通货紧缩,国内消费不振;2、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职工下岗待业,同时还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要就业;3、住房单位化、公费医疗与养老退休制度使得政府收入不足,无法应对当前危机。
于是,拉升国内消费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要实现经济软着陆,怎么着陆呢?他提出:
    1、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目的并非为了下岗,而是尽快盘活国有资产,让它们为国家盈利,创造社会价值,但副产品是:造成大面积国有职工下岗;
    2、把老百姓的8万亿储蓄存款花掉。怎么花呢?其中第一条就是:义务教育变成不义务,大学教育搞大范围的扩招与收费。
1998年,中国开始了大学生扩招的步伐,老百姓一路叫好,只要分数基本够,我花钱,我孩子就能上大学了!当时扩招“眼前的好处”多多,背后的考量是:1、刺激国内教育消费;2、缓解青壮年的就业压力;3、提振国内大学的基础设施教育,大学校园扩建潮、高楼大厦平地起,一派施工繁忙的景象——拉升GDP,度过经济难关。 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8年,559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2008年就业率还不到70%。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
    事隔十年,在大学生数量连年翻倍增长,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日益严重的情况大,金融风暴突然席卷而来,就业市场所受到的冲击显得异常严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就像一个已经并入膏肓的患者,突然受到一场重重的打击。如何治愈?何时治愈?又到哪里去找来可以根治的良医?大多数的中国人迷茫了,21世纪的大学生恐慌了。
    二、大批经验劳力者参与岗位竞争,毕业生价值相对降低。
    网上的一条资讯显示,企业裁员已经影响着众多沪上白领们的正常生活。近日,一份列举了多家跨国企业、大中型国企和私企的“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上海白领中广为传播,一时间紧张气氛连连,甚至一些申城白领戏称,如今他们打招呼的第一句话都变成了“裁了吗?”
    企业裁员势必使大量劳动者再次流入就业市场,加剧市场竞争。经济危机下,外贸、出口、电子电器、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中国大量外资、合资企业受到风暴袭击,引发企业裁员风暴,大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掌握熟练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难逃此劫,最终重新回到就业市场。
与此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在国外发展的高端人才,开始尝试回国发展。各类人才机构也开始接待这些“海归”求职者,“海归”求职者在一些高端企业的招聘岗位上,竞争力明显突出,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本土人员的就业压力。其中,金融高管回流趋势明显,由于竞争力较强,对于薪金的期望,也超越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周先生从美国的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摩根大通工作,之后转战某美国知名投行的部门副总,周先生虽拥有如此耀眼的职场经历,近期却也开始思考回国发展,并将简历投递给了国内的猎头公司。不过由于周先生期望的薪水远远高于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现在还没能找到合适的单位。除海外高管,部分留学生也因国外就业困难,纷纷直接回国工作。而且不少留学生开始接受低薪资的职位。而且据相关人士调查了解到,现在不少临近毕业的留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国内才市的行情和动向,以便在选择回国后,迅速找到立足之地。
    种种情况表明,就业市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将不断加剧。大量失业人员流入市场,由于他们对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在岗位竞争上,较毕业生而言,竞争优势较大。而且这部分人充分认识到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困难,对于就业岗位,也会倍加珍惜,在薪资要求方面往往更加趋于现实,有些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对于薪资的要求反而会低于毕业生,因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内心的优越感较强,对于企业的待遇要求,也容易脱离实际。在企业而言,节约员工培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相关工作经验成为大部分企业招聘的先决条件,也一直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瓶颈,如今经济危机下,企业招聘门槛进一步增高,毕业生求职更是难上加难。
   三、就业心态一时难以转变,
   有人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归咎于扩招,似乎有不少数字可作后盾,以上我们也列举了这方面的数据。的确,高校扩招的确是造就大批大学生的关键原因。但是就业难,大学生大量失业,更有甚的说法是:大学生=大白菜。这一切事实的背后,难道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太多吗?
   归咎于扩招是简单化的。对于这种情绪,一位大学老师如此譬喻:一个人奋不顾身救了一名溺水儿童,第二天孩子的妈妈找来,对他说,嘿,你这个人真是的,怎么没把我孩子的帽子捞上来。
   中国的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扩招阶段中,我国扩招的目标定为到2005年实现在校生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8-22岁)的15%。而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一水平。中国是一个建设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相对而言,不能说中国的大学生太多。
   其实,在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时,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本身,在就业观念方面,都还没有从传统的观念上改变过来,在中国,就业观念难以改变,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
   观念为何难变?
   招生、培养、就业是学生培养体系的3个环节。我国进行以“宏观调控,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为原则的就业体制改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
   上了大学,我国一直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就像是科举考试中了,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出了头。大家普遍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定要谋个好职位,去个好地方。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而在我国西部等一些偏远的地区,人才匮乏,这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发展缓慢不前的重要原因。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目前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先就业,后择业”,是高校学生工作指导老师嘴中这两年来流行的词汇。其指导思想是,大学毕业就业是人生第一次就业,在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不应该对单位过分“挑拣”,先找一个单位就业是最为务实的做法。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支援西部也是每年的重点计划。
   然而,愿望与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美国,大富豪的孩子七八岁时可以在街头为别人擦皮鞋挣零用钱;在经济不景气时,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到餐馆应聘求职。而在我国,家长会指着路边擦皮鞋的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像他们一样干苦力。”不少家长送子上学的目的是望子成龙成凤,能够出人头地。某大学推出了一项到食堂洗刷碗筷、打扫卫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居然没有人去应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现实情况,主动到基层,到西部艰苦的地方去,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独生子女,往往是父母的掌中宝,大多数人不愿到到艰苦的地方去。是我们的学生不能吃苦吗?人人都说是“寒窗苦读”,其实在中国,我们知道考上大学并非易事,十几年的磨砺,不付出一番努力,哪能迎来金榜题名。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是不肯屈尊的,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低就的传统观念。
   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特权”阶层,名牌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自身也有某种程度的“特权”思想,认为自己不同于、“高于”普通群体,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优越感。某著名大学学生在一年暑假期间参加野外生存实践时,全然不顾有关野外训练的规定,我行我素,导致第一天参加活动的几个人全部失踪,把他们找回来后,他们还说,我们是堂堂的X大学生,我们要是出事了,会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如果大学毕业生抱着这样的“特权”理念,用人单位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整个社会人才观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将难以收到明显的效果。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又需要较长的过程。可以确信的是,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困难凸显的事实将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加速器”。
   四、高校就业教育相对滞后,职业规划指导尚不成熟。
   高校毕业生即将进入就业找工作的阶段,此间专家指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从“校园”到“职场”的水土不服现象,他们亟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
   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任吴民日前指出,“回炉”接受职业培训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新选择。一位名牌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学生投递300多份简历求职未果,接受3个月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后,最终顺利进入华为公司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国一些职业培训机构的相关专业的受训者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大学生。
   从信息的另一面来看,可以说明,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一定程度上还是偏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高校还是在建设之中。有些院校还没有正式地将就业教育提上工作日程,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危机,为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目前,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技能应用,以及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的软实力上存在很大缺口,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竞争,很难完成从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虽然高校正在努力抓就业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努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然而这毕竟还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毕业生要就业,要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面临就业危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前途渺茫,找职业咨询师,参加就业培训的人也将大大增加。而目前社会上的职业咨询、培训机构更是鱼龙混杂,有些培训机构不过是单纯的盈利机构,并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实际上的帮助。
   因此,高校就业部门在高校自身建设中,将会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就业师资力量的提高,是高校建设的要求,也是解决大学生实际就业的需要,更是中国教育不断改革,不断走向进步的强烈要求。

关闭